工作汇报网 >地图 >工作总结 >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时间:2023-12-22 作者:工作汇报网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精选5篇。

每天我们都涉及到大量文档处理工作,也许我们能从范文里学到很多写作方法。范文构思能够让自己更加运用神奇的文学魅力,借鉴范文可不能随随便便哦?工作汇报网的编辑精心挑选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名为“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篇1】

一年来在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课题教研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1、教研组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研究: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学生数学探究方法研究,中考数学探究试题研究。每个年级组分别研究一个内容,七年级重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八年级研究课堂模式,九年级研究中考试题。

2、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主动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积极参与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反思;各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交流。

3、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4、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定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交流、反思、评价”模式展开,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看、听、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课堂实验研究教师:郭青菊主讲的《利息知识知多少》,课堂实验研究教师:刘春敏讲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课堂实验研究教师:温聪敏讲的《统计图》实验课,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活动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创设实用新颖,素材选取翔实可靠;着眼于探讨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活动中教师合作探究、交流借鉴,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每位教师带着饱满热情、全新理念上课,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全组教师的参与下,实验课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活动提升了教师实施教学与研究教学的能力,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5、每次课研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同仁点评,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评课中出现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的场面,其中的是与非、对与错让所有的教师都感到一些迷惑,产生强烈的课题探究欲望,上课的教师能根据点评有针对性的反思,听课的老师在听与评中能产生有效的教学认识和方法,有认可的,也有反对的,所有这些在碰撞、在反思。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课活动中,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得到很好的培训和锻炼,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绩。

1、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2、数学价值观的转变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亮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矛盾;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时间却不允许,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对有些问题不一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是否传统的方法更有效等等问题。经历一年多课题研究后,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3、本年度课题实验组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活动内容⑴:《七巧板》,活动指导教师:温聪敏;活动内容⑵:《制作无盖长方形》,活动指导教师:宋会云;活动内容3:《平面图形的密铺》,活动指导教师:刘芳。

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能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4、学生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5、学生能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意识;

6、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7、学生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所遇到的困难、问题。

8、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总之,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初步形成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我们刚刚走完其中的一程,但我们会冲出重重迷雾,迈过道道险关,勇往直前。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篇2】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研究小组第三阶段小结

在学校相关科室的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小组进入第三阶段的研究,现对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又经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带着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疑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老师把“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划全面实施研究过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

(1)教学实践 根据本课题研究几个方面的的内容,组织参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 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互相交流。三 不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和作用

对于数形结合的体会,应从低到高逐步渗透。初始阶段低年级孩子对抽象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借助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例如:课题组的李丽霞老师在教学“比多少应用题”时谈到比多少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总是分不清,造成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逻辑。如果从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教给学生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当然这时的图应以实物图为主),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教学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在加深问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策略,使学生能够产生迁移,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学生经过自己的画图、分析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例如,比多少、倍的认识、有余数除法、行程问题、分百应用题,以及搭配、鸡兔同笼、植树等一些特殊问题都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画图策略固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解题策略,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灵活应用,有时需要与其它策略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类推,通过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轻而易举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后,又将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三、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对此课题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课题研究几个方面的的内容,参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体会不够深„„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学生方面:

1、会做的题他不画图,不会做的题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

2、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

3、利用“画图”来检验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学生几乎没有。教师方面:

1、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是否还教给学生画线段图当前画图解决问题,当前有关画图解决问题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也有不少学生很难会想到运用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除非教师要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3、新教材中体现的众多解题策略,在“画图”策略上是否有系统设计?

五、今后工作的思考

督促课题组全体教师全力以赴,继续查阅资料,挖掘小学数学“数形结合”的使用范围,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听课、磨课等形式,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结果进行考察,对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小结成功与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个案研究,写下教后记,以便总结实践经验,指导教学,圆满结题。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篇3】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教轻学”仍然是许多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在多数的课堂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往往被忽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地、自主地发展。

二、深入学习,理解本课题实验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方式及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注意学生多种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3、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的“数学化”理论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现实数学教育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为“突破口”,达到两个转变:一方面,立足于转变传统的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我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进行转移,即教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而更要关注、研究学生“如何学”。

1、明确研究主题:

本课题所指的“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系指《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wwW.gsi8.Com

2、把握本课题研究主题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对于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界有多种的解释,归纳其观点,有以下的共识: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探索性(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探究性)学习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发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从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探索性学习是围绕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于自主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

首先,“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其次,真正的“自主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要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动机和欲望,教师往往是通过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

我们提倡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在它们之间作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是以小组的共同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且调控教学进程的。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启问题,自主探究

“发明千千万,起点始于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学习的可能,学生的提问折射出同学们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所以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全部信息均来自教师的讲解,他们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充分品味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被动地去解答老师出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学习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如: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学生亲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应用和自己推导过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学意识。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计算教学时,各种计算方法的总结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在合作讨论之后加以归纳、总结,并达成共识,形成方法。但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作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寻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数学有其自身学科所特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小学生经常感到数学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这与数学教学远离儿童生活、脱离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因而在内容上提出“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在方法与策略上将“培养数学家式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小学生喜欢的“大众化数学学习”?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学生外显的操作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激活内隐的思维活动,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同时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感知“可能”的含义,然后将两个黄球和一个白球放入盒中,说一说有哪些可能,猜一猜哪种可能性大一些。最后组织学生边摸边统计,从而得出摸得一黄一白的可能性大一些。虽然老师没有讲到概率,但是学生通过做的活动对概率应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老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于学生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师,更谈不上“主体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这样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完成一道练习、回答一个问题后或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不要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也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师或教案的思路上。而是多说说“你同意吗?”“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觉得这种方法对吗?”“你觉得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样让他们多独立思考、判断,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这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也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

通过评价,可以使不清晰的思路变得清晰,不严谨的言语变得严谨;充分发挥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功能。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更使评价趋向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自我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民主的师生关系得到建立。由于注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由于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由于在学习中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有疑问敢在小组乃至全班提出,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都得到较和谐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老师的理论与实际运用还有差距,对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能否真的学会存在担心。

2、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困难。

七、今后的打算

1、针对以上问题,后面研究的着重点将放在指导策略上,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作一定的归因分析。

2、由于小学生年龄结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小学生的学法指导除整体训练外,将加强个别指导,逐步培养小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为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篇4】

我校申报了《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全体课题成员以课改为需求,以质量促科研,从练习的设计出发,对如何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下:

1、加强理论学习,促课题研究。利用教研活动全组老师深入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及实施的方法。课题组的成员在扎实学习领会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多种渠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不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为创设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我校数学组利用教学研讨活动等场所广泛宣传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使教师不断深化对课堂练习有效性的认识理解,接受课题研究的新理念,从而更积极的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2、加强教师培训,全员参与研究。全体数学教师每周星期三集中组织学习,集体备课,为投身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本组教师也积极的同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经验、共性问题。这样使全组教师对课题的实践操作的认识更加清晰,实践的热情随之激发,能自觉的参与课题的研究。

3、实践操作,体会实效。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课题研究的实践者,从实效出发,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鼓励教师上课精讲,学生多练,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坚持课前5分钟小测,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每节数学课上,进行上节内容的简单测验。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5分钟来让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兴奋中冷静下来,调整状态,为接受新课作好精神准备。另外,学生为了做好小测题,就必须要认真听课,认真做好笔记。

2、课后巩固要有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学习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这节课成败的决定因素。

(1)、做好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法则(尤其是法则中关于符号的确定)及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加强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解决问题时,一道题可能有几种解法,等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尝试变通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学生学完解决分数问题后,可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单位“1”已知或单位“1”未知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4)、探索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可让学生做已知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求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要充分利用好配套练习册和数学基础训练,抓住重点精讲多练,反复练直到掌握为止。教师上课的定位较以前有了更明确的准度,所以调控能力得以加强,学生用以练习、活动的机会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

4、师生互动,良性发展。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得以很好的体现,每个学生明确了各部分练习的要求,以往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得以及时的指导,所以厌学的学生人数大为减少。

1、通过前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全体教师对课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比较清晰的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对课题研究转变为自发的需求。

2、现在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说的时间多了;教师提问少了,学生问的问题多了;教师指导少了,学生小组活动多了;教师板演少了,学生练习时间多了。可以说现在练习的优化设计让教师上课得以规范化了,学生上课更能积极参与了。

3、课题组成员形成了阶段研究课题成果。全组教师积极将实践活动的所思所想,经验感悟及时总结,每人都撰写了教学设计、案例。

1、未能重视材料积累,难以充实研究档案。

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组研究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跟进,所以在资料的积累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课题研究应形成一整套分明别类、完整细致的过程性研究档案。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教师主体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学生学习情况研究的过程性资料两大类。但我们的过程性研究资料过于单薄、分类不明、实用价值不高。

2、缺乏撰写材料经验,难以阐明研究观点。

课题研究的每一步成果乃至最终成果的展示,无疑只凭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过程性材料是不实际的,我们应将这些成堆的材料浓缩成“阶段性小结或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个案分析、终结性课题研究论文”等形式,这些材料的撰写,既要借鉴和继承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发展创新,提出自己独有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和推广性。但就目前我们撰写的相关书面材料来看,还远远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有的论点不明确,无法判别你所提出的观点;有的空话连篇,缺少实质性的典型素材;有的套用过多,难以找到你研究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从而根本无法证实研究的实际效果。

1、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包括:备课的详细要求、小组活动的配套方案、课后师生如何互动的情况、教学实效的评价等。

2、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脚踏实地的研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视材料为命根子,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3、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及时总结撰写教学心得。

在积极实践活动过程中只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每堂课的各个环节,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成功的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同时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在后面的研究方面撰写更多、质量更优的论文、案例、设计等经验性文字材料。

我组的“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篇5】

《构建小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阶段性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素养,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能力

学校教科室为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专业理论方面的学习书籍,并按照各位课题组成员的自身特点与专业素养进行了配发,读完后交换再学习。我们荐以以下项目来组织研究小组的老师:

(1)《翻开数学的画卷》 作者:吴正宪

(2)《数学哲学》 作者:【美】 斯图尔特·夏皮罗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作者:张丹

(4)《怎么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作者:【美】 g·波利亚

(5)《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作者:郭金彬孔国平

(6)《数学教育哲学》作者:郑毓信

(7)《数学教学文化研究》作者:杨光伟

(8)《重建课堂文化》作者:丁谷怡孙双金

同时,我们也多次组织读书交流沙龙,也邀请核心组成员带领其他教师系统学习,撰写读书心得,让组员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指导课题研究。

同时,我们先后组织读书交流沙龙2次,邀请核心组成员叶德春、张秀梅带领其他教师系统学习,撰写读书心得,让组员把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指导课题研究。

2依托活动,扎实研究,规范研究

(1)创设教学研究氛围,提高教师的教与研的水平

核心组成员也多次参加了课题培训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课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还组织教师观摩特级教师“同题异构”观摩课,加大观摩后的研讨力度,将名师资源效能发挥到最大,从而提升了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教研质量。

(2)依托研究课,让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课题组每学期都组织研究课活动,活动研究专题化,如卢云梅、赵福英、陶亚军、廖凤霞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上了研究课;张秀梅、赵朝兴、叶德春等老师分别以“综合实践”“计算教学”“统计教学”“概念教学”“解决问题策略”等专题上了研究课,体现我校“智圆行方”的课堂文化,形成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的教学策略。

(3)打破传统作业模式,让学生“用”数学

传统的操作模式抓学生基本功无可厚非,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业设计的改革是项目的一大亮点。实践作业、计算卡、聪明屋、问题库、收获园、反思单、数学小报、数学日记等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有不同的发展。

(4)丰富数学活动内涵,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思维训练营社团、趣味数学竞赛,数学活动周、数学活动日、计算技能考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运用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宽学习视野。

(5)开发学习资源,构建网络校本资源

课题组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编写了网络校本教材。它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活动时刻、学习方法指导、智能冲浪、数学乐园、成绩展示和数据链接。

活动时刻:记录学生的数学游戏,学习互助小组,课堂小组学习,数学周精彩**等。

学法指导:以“教你一招”的方式,通过教师习题、错例的分析,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最优的解题策略,将易错点、难点、重点逐一突破。

智力冲浪:教师编制的与教材进度配套,教师编制了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综合题、提高题、聪明题。

数学乐园:教师编制的与教材进度配套的计算卡,学生的问题库、反思作业、实践作业、数学小报等个性化的作业。

成绩展示:收集了数学小**、学生小**奖状、计算等级考试证书、数学小发明、优秀作业等。

资料链接:编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数学画册、数学故事和**、数学游戏等。

(6)开展数学文化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途径、多方法、多角度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的舞台,在校园里形成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玩好数学,探索数学无限的奥秘;善用数学,实现数学的无限未来。

1.24点大赛

班级初赛,学校复赛,区决赛。

2. 数学摄影比赛

每班选出两部作品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

三。数学家故事演讲比赛和魔方竞赛。

每班选拔两名选手报名**参加城市比赛。

4、数学小报比赛。

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比赛。 每个班级选出5幅作品参加城市比赛。

三、我们的收获

1.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课题组每位老师都能有意识地主动驾驭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树立起了正确的教材观。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整个教学内容。

虽然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内容,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2.构建了弹性作业设计的框架

个性化灵活的作业设计,既体显了教师的智慧,又凸显了学生学习的智慧。目前,课题组在灵活作业设计上已经有了一个基本框架:练习室智能家居题库。

其中练功房设计是与教学进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聪明屋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系列主题练习;问题库重在学生对周学习的反思,为学生质疑解困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课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学得灵活,学得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4学生的反思水平和问题意识明显提高

从实验前学生不会写反思,不知从何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数学日记不会写等现状,到现在学生能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知识,能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撰写出立题新颖的数学日记,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数学问题的眼睛,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增强。当看到学生多样的答题方法,这也无疑是教师灵活、富有个性的作业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思维水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5.推出校门,学生数学日记变成“铅字”出版

在实验中,一批教师经常指导学生撰写的数学小**,并积极联系报刊编辑,将学生的小**推出校门变成“铅字”出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是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6.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发表或获奖,情况(部分)如下:

在教学中,教师在开放式教学、学科竞赛、评价竞赛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四、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是教师研究学生的学法欠比重,有待强化、尚需深化,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太少。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探索和发展。

3.学生能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引领下,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但学生潜质尚未得到极致的发挥,有待教师在培优、帮困上继续用心、用力。

(二)下阶段努力的方向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成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真正让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新提高、有新发展,譬如学校可以适度增加委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或者鼓励青年教师自主研修,通过评优课、研究课、把握学科竞赛、学科学历进修等等方式。

2.规范数学教师研究课题的行为,提倡多深入小课题、多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最大可能地让教师沉入课堂、走近学生。

三。加强数学文化教育与学生素质提高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本文来源://www.gsi8.com/gongzuozongjie/2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