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网 >地图 >心得体会 >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12 作者:工作汇报网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6篇)。

贯穿全文的主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值得深入研究。当我们经历一些事后得到成长,可以大概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书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还希望您能从本网页有所收获!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我把导入语编成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的情况下,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呢?如果想听,请把身体坐直,仔细地听老师来说一个故事……经过故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集中了注意力,而且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商品,其中故事书6元/本、文具盒8元/个,铅笔5元/盒??一位同学跑上去,售货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文具盒。”售货员:“8元。”“我要买4本故事书,一共要多少钱?有谁知道?”听到我的提问后,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最终得出结论6乘以4等于24元,也就是4个6相加。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例如:在教“4的乘法口诀”时,我先布置学生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小棒,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然后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仿照教师的图形进行拼图,并回答问题:

1)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2)摆4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根据你的方法计算。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效果很好,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数学的思维,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数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往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以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在课堂互动中渗透数学思维。

想要保障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互动,以任务为驱动启发他们思考并提出与“数学思想”相关的问题。然而观察现阶段的课堂活动不难发现,大多数师生在活动方面的表现都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教师存在“互动会让课堂从有序变得混乱”的错误认识,因此不积极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围绕“数学思想”展开互动交流。还有部分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赶教学进度上,忽视了开展互动活动,也对数学思维的渗透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对学科知识存在“刻板、无趣”的刻板印象,学习时也会出现不积极参与课程活动、不主动与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不主动提问等被动学习的表现。如此,数学课堂会变得更加沉闷无趣,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受到严重限制。

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理念,加强对组织互动环节的重视,并在组织互动的同时渗透学科思维教学元素。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鼓励他们在互动中围绕“数学思想”话题提问。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互动活动的参与更加深入,摆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问答模式,他们对课程知识的讨论自然更有深度,进而有效地渗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具体化,营造思考氛围

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以专业的眼光仔细阅读和理解教材,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地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学生的思想与教育的进步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通过类似类比问题和梯度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个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到的都不相同,有的学生思考得比较全面,有的学生思考得比较片面,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想要提升思维的灵活性,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才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换算”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人民币”的认知,并让学生思考“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讨论,营造了思考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求知欲,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

三、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不能保证学生有正确分析几何问题的能力,这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学习知识。例如,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分析问题,教师可以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解题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名成绩优秀并且领导能力比较强的小组长,以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小组长的帮助下,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在讨论的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有效激发了数学思维。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得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米、分米、厘米、毫米换算”知识的学习中,课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中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也都不相同,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就会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并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来。这样,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思维

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还需要加强对情境创设的关注,让他们在直观思考、情境分析中更准确地捕捉到数学思想信息,同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点的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采用理论灌输,一味地向学生详解“什么是数学思想”,对这一抽象内容,思维逻辑本身就不够成熟的小学生自然难以理解,甚至还会由于“难以跟上教师思维”而出现严重的消极学习情绪,大大降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对其后续发展大为不利。因此,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知识内容创设情境,在情境支持下构建一个更直观的课堂,以生活现象、数学问题为载体,使情境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情境信息”的方式探究学科思维。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们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也更容易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基于此,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学习到数学思想,加强对知识点的探究,教师也能够利用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数学是一门在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学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技能,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有效训练来获得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四年级的数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所学的运算律掌握运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以“情境串”的形式出现,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使学生更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是教材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故事为题材,把一个单元的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连接起来,使数学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给学生提供了从数学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多边形”,把需要教学的多个数学问题全部放在了巧手小木匠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情境图中。这样的编排,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仅课程的设置有了变化,同理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有了相应的增加与删减,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完全是站在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经验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上进行的。比如在说到方程这一个内容,的确从教11年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直接使用方法解答的。每次用方程解决问题,我都得先找到方程的优势,思维不用逆过来,反之学生会说逆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说法正确,我又得从解决问题的目的上,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说明它的优势。适当的举一些再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数学应用价值。但是无我怎么解释,要想让基本全部的学生认同,在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的。在视频平台也搜到过类似的家长质疑的例子。还有增加了尺规作图删减负数概念的学习等,本次新课标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出主题教育,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结构化的,那么内容就应该结构化,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条一条的,是以一个核心为根本,其他知识点串起来织成的一张网,这些用来知网的知识点,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更是本领域,其他领域,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甚至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教育,所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

发展学生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会)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学科化、学段化、甚至具体化到数学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其中小学阶段有11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要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站在大单元的台阶上,就需要提炼和牢牢抓住核心基本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很好的发展学生。

二、以体现社会的价值为准则

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适应并逐步发展社会。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必须是体现社会的应用价值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即要求老师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我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真实问题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

课程内容百分数领域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应用价值。我们都知道已经学习了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其实根本的目的不是只是停留在将数据都画成百分数利于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后做出判断或预测等,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不再把百分数当做数来研究了,而是丰富了它的统计意义,不正是充分考虑了百分数在现实的社会价值。

三、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

20xx版课标每个领域的模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几个模块变成了各领域的主题。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变成了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以及数量关系。为什么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在解读中讲到,一个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运算的,比如1变成2,再变成3,不就是一个一个的计数单位的累加吗?所以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运算。这种变化不正是遵循了知识的发展吗?

新课标中特别谈到了“一致性”。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计数单位。数学中数的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就是从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过程。又到少最关键的就是感受到“一致性”,数在概念本质和运算上感悟到了一致性,不就将学习到的这些数,找到他们共同核心点,这样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是系统性的了。这样的修订,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本次课标还有一个给我带来了大的好处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让老师们明白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相比较20xx版课标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依照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人的发展为根本修订而成的。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应该怎么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我的方向。对比自己过往教学,寻找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育人体现不足,就要多思考人文教育的事;比如单元整体不够整体,只有知识的整体,欠缺领域学科的整体,就要多联系;比如结构化有待提高,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核心抓准;再比如增强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渗透等等。我的未来就是一个省略号。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了解到《数学20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我把导入语编成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的情况下,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呢?如果想听,请把身体坐直,仔细地听老师来说一个故事……经过故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集中了注意力,而且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商品,其中故事书6元/本、文具盒8元/个,铅笔5元/盒??一位同学跑上去,售货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文具盒。”售货员:“8元。”“我要买4本故事书,一共要多少钱?有谁知道?”听到我的提问后,学生开始讨论起来,最终得出结论6乘以4等于24元,也就是4个6相加。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倡导学生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例如:在教“4的乘法口诀”时,我先布置学生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小棒,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然后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仿照教师的图形进行拼图,并回答问题:

1)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2)摆4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根据你的方法计算。

这样,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效果很好,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si8.com/xindetihui/1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