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网 >地图 >汇报资料 >

孩子不是读后感

孩子不是读后感

时间:2023-03-09 作者:工作汇报网

孩子不是读后感(系列6篇)。

工作汇报网主题阅读推荐:“孩子不是读后感”。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1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家庭中很多矛盾,其实都是在孩子出生后发生的。当然,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因为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很多平时可以躲避的矛盾都变得无处可藏了。

比如夫妻之间,没有孩子前,大家各自上班,下了班可以你浓我浓,一起在外就餐、看电影,周末还能到处去游玩。而有了孩子之后,下了班就只能围着孩子转了。有些女性还不得不辞职,成为一名全职妈妈,24小时围着孩子转。

再比如婆媳之间,没有生孩子前,两代人基本不会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哪怕真的很不喜欢对方,但因为不用每天面对着,很多东西也就都能忽略掉。但有了孩子,因为要老人帮忙照顾,同一屋檐下,双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被放到了放大镜下,两个人一点就能炸。

又比如亲子关系,没生孩子前,这根本不存在的啊,生了孩子,尤其是孩子慢慢长大了,你会发现那个小人儿怎么那么多想法,那么能折腾,那么不听话啊?

在如今这个社会,孩子难带、老公不管、长辈乱掺和,育儿俨然已经升级成为了一场家庭大战!

在《养孩子,不是女人一个人的事儿》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家庭关系的分析以及处理方法,在看这本书时,我时常掉入反思中,然后不断改善自己对女儿的态度。按照书中提到的问题,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这个家庭存在的问题,也更能理解老公和婆婆的思维,然后在刻意练习下,我明显的感觉到家庭关系确实改善了不少。女儿不再因为我的焦虑而脾气暴躁,老公也更能理解我,而婆婆也不再歇斯底里了。

育儿即育己,只有当我们自己先稳定下来,打开自己心里的结,才能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爱。而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打开心结,还会给你妙计,值得每一个人细细阅读。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2

逸爸在20××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3

读了这本书以后,结合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仿佛感觉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来自父母的伤害,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其实真的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五年前让我读这本书我都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他们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从小活在父母的庇护和影子下,掩盖自己的真是想法,去迎合,去妥协,尤其是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分享父母的爱,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别人拿自己和兄弟姐妹作比较,同在一个屋檐下,那种想要跟他们亲近,却又因为父母的比较产生了厌烦心理,加上他们高傲的姿态,让你更加讨厌,所以我记得傅首尔在一次辩论中说过,当你只给孩子一颗糖的时候你凭什么让他学会分享?

然而现在我也必须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品读,当我的儿子长大接受教育的阶段,我是不是能够做到开明,尊重孩子,我像故事里高材生的妈妈一样情绪化,控制欲极强,我猜我会一边像茉莉一样改变母亲从小到大对自己的错误教育,一边控制着他的一切,尊重孩子,但是怎么为他的以后负责,他们还没有对这个社会的判断能力,教育真的是一大难题,真的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4

朋友圈里,看着朋友小宏发的动态,她成为宝妈有一段时间了,经常可以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自拍,当然是娃跟她的自拍,然后再配上一段文字,类似于带孩子的辛苦只有妈妈知道,妈妈自己能理解之类的话。

国庆节放假也是她自己带着娃搭车回家里过节,所有的事情自己一手包办,有时她也会为了老公好不容易下厨一次感到开心,但更多的都是自己带娃的辛苦历程。不止她一个人,几乎在我朋友圈出现的妈妈都是自己在带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是自己请假,半夜三更带着孩子看病然后照顾孩子,爸爸这个角色很少看见,甚至可能没有。

我在想,结婚后的生活都是如此规律,固定的吗?妈妈几乎就是孩子的第一照顾人,爸爸在孩子的生活里几乎缺失,偶尔的帮忙照顾就被夸上天,真是一个好爸爸呀之类的。其实,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家庭的支持,当然,妈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毕竟孩子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但是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应相应地背负起一些责任,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5

亲子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益链以后,将会怎么样,母亲变成一个专门的职业,养育孩子变成一份工作,业绩高了,孩子成绩好了,那么你就可以住豪宅,享受高质量生活,如果你产品成绩差了,你就去住鸽子笼吧,其实这没有什么问题,现代社会不也这样吗?给你一份工作,你出产的产品质量好,论文多,基金高,那么你就有高职称高回报高薪酬,反之你则拿不到高薪,但是当产品变成孩子时候却异常残忍,当考试成绩低于二十分产品就会被销毁,而高分则会被嘉奖,当母子关系变成利益关系以后,孩子依旧濡慕母亲,而母亲却自私的可怕,第一个孩子的失望,第二个孩子被她设计,于是她说过一句话,爱自己,确实总会有办法的。

如果功利到孩子只是工具的时候,大概也就是这样吧,甚至于我觉得如果真无爱,完全可以不带感情的去算计孩子,那么比起前面四位尚且本质是爱只是扭曲的母亲,第五位的存在真的就是赤裸裸的功利了,为了自己的舒适度,可以牺牲掉品质不好的孩子,但是又有谁能说错了,就算当今社会,很多人说我连自己都爱不够,哪里有空爱孩子呢,到今天为止,我依旧还是觉得,如果你想当一个母亲,那么你就准备好付出很多,除非你想什么都不管,但是永远不可能鱼和熊掌可兼得,这就是做一个母亲的必然,有些时候爱自己的方法有各种,但是往往你得顾及一些孩子的感觉,那样的母亲才能算是母亲吧 ,这集泪目点,就是所有前四个故事的主角的孩子都来到了不再靠成绩生活的世外,纵使那只是一瞬间的光明,结局依旧是被围剿,但是一瞬间我也泪目了,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不要用成绩去评定一个人的前途,如果可以我也希望不要用考分去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所有,如果可以我也希望任何孩子能没有负担成长。

孩子不是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我是利用睡前的两个晚上一气儿读完的,儿子也只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主要是不想给他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想他会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果然,儿子第二天看完几个章节后就连说了两三遍:“叶小开太可怜了!”之后,每次看完书挂在儿子嘴边最多的就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随着情节地发展他会忿忿不平地替叶小开打抱不平:“高洁太可恶了、他的班主任太坏了、高洁的表哥真的很讨厌……”等等,感觉孩子非常能理解叶小开的心理,觉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却无处“申冤”。特别是作者在最后章节写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以叶小开跳楼作为悲剧收场,另一种以叶小开转学开始全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了希冀。当然,我想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都希望叶小开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首先觉得叶小开的父母太“失败”了---他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绪表现异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只是一味地指责他,那么孩子怎么会有心情跟他们诉说“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应该从作孩子的朋友开始,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当他在外面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欧阳宁远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叶小开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作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十全十美,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应擅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很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并一直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那么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是会被逐渐埋没的。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表扬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树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错!”等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识。

同时,该书的作者引发了我和孩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认为像刘大威这样的孩子是让人不敢作为好朋友去接纳的。欧阳宁远一度很排斥高洁,我问他:“高洁真的过分吗?男孩和女孩该如何相处?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化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他也意识到同学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人物---王伟,我也曾问过欧阳宁远:“与叶小开相比,王伟是好孩子吗?”“他帮助叶小开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机呢?他利用叶小开拿他家里的钱上网呢?”我又问,最终,孩子才意识到书中真正的坏孩子其实是王伟。

最后,感谢吴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从中确实获益良多。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gsi8.com/huibaoziliao/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