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接龙教案
时间:2025-04-29 作者:工作汇报网成语接龙教案(锦集十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接龙教学设计(精选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接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理解它们的含义。
2、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习搜集应用资料的能力,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教具准备】
新华成语小词典提前搜集的成语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猜一猜
1、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喜欢。今天我们来做个猜谜活动。请同学们看图猜词语。猜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比一比谁猜出的谜语最多。
2、(过渡语)同学们你发现没有,今天我们猜的这些词语都属于什么词语?(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都是成语。老师最喜欢积极动脑的孩子。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成语到底怎么形成的?
二、学习成语《指鹿为马》古文(10~15分钟)
1、请大家先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出示文言文《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请同学试着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看注释或词典。
2、指导朗读古文。
A、齐读古文。
B、正音。阿(ē),邪(xié)。
C、古文要读出恰当的停顿,才能使我们听懂意思。听老师范读。
D、了解司马迁、《史记》(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一说古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E、集体交流意思。同学们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你来问谁来帮他解决?
1、师:看着同学这种积极的学习劲头,老师真为大家高兴。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这个指鹿为马的成语意思你知道了吗?它的原意是指着鹿说是马。引申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事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有哪些启发?
小结:是啊,古人就是借用这种言简意赅的成语来表达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小小的成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那你能用一用这个词语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造一个句子:“韩国历史文化少,他们竟然把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成是起源于他们国家,这真是指鹿为马。”)
2、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因为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把它归到历史故事一类。(板书:历史故事)这样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合作学习探究其他成语的来源
1、小组交流。
师:弄清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准确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真可谓既能“增智”又能“养性”啊﹗
课前已也让同学们搜集了几个成语故事,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A、在小组内每人讲一个成语的来历,以及成语表达的原意和引申义是什么。
B、你用什么方法搜集的资料?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
请同学来说说你搜集的成语?
指名生回答,教师随机归类板书。请问你是用什么方式了解的?
A、上网搜索
B、查词典
C、向他人请教……教师即兴点评: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或善于总结的孩子!
3、师:千门万户,这样的词语出自诗人的名作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
万紫千红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柳暗花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有灵犀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你还搜集了哪些成语的出处,给我们讲一讲吧。
指名几个同学交流,教师随机划分到不同的出处里。及时鼓励学生的搜集应用能力。
四、正确使用
师:成语的来历,不仅仅有这几种,还有很多。短小精悍的成语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浓缩了中华的文化。恰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成语还能协调句式,增强句子的节奏感,让文章变得朗朗上口。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成语接龙游戏。
我出第一个成语,小火车往后排,接不上的,游戏终止,罚做一个鬼脸。
一马当先,先苦后甜,甜言蜜语,语重心长,长生不老,老生常谈,谈天说地,地老天荒,荒无人烟,烟熏火燎,燎原之火,火中取栗
师:成语结构短小,朗朗上口,你还可以用其他的节奏形式朗读,便于记忆。增加积累。但是有一点是我们都要注意的,成语是固定字词,不可随意更换的。(出示成语用词准确性:固定字词不可替换)你来看这个成语“指路为马”对不对?
生:不对。师:错在哪里了?那么这个成语呢?(出示课件:指鹿为羊)生回答还是不对。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还在指鹿为马,还故意在把成语偷梁换柱,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2、请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他们错在了哪里(错别字纠错)。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
五、课堂总结
1、整治这些滥用成语的广告现象才是刻不容缓。汉语成语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让成语这种语言形式从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
2、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提升。
3、我们这节课的收获真大啊,马上要下课了,我心里真有些依依不舍。
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探究成语的方法去探索更多的成语来历。
调查语言的其他形式,如:歇后语、谜语、对联、谚语等是怎么形成的?把有趣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简介:
王继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
成语接龙教案 篇2
【复习目标】
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知识讲解】
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③褒贬色彩不同的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复习时间】
10课时
一、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成语复习教案教案。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x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x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x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x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x年 殚精竭虑 美伦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x年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xx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复习教案教案》。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题)
例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题)
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xx年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
成语接龙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2. 难点:理解一些较难成语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如“刻舟求剑”,引出成语的话题。
(2)提问学生:你知道哪些成语?成语有什么特点?
2. 讲解成语知识
(1)介绍成语的来源,如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等。
(2)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正确用法。
(3)强调成语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3. 成语游戏活动
(1)成语接龙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每个小组依次说出一个以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为首字的成语,限时一分钟,说出成语最多的小组获胜。
(2)猜成语
老师准备一些成语卡片,上面写着成语的意思或描述,让学生猜出对应的成语。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3)成语故事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进行表演。表演要求生动形象,能够准确传达成语的含义。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后,猜出表演的成语。
4. 总结与评价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成语的重要性。
(2)对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成语活动课,学生们对成语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在游戏活动中也提高了运用成语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一些较难成语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与成语相关的拓展活动,如成语书法比赛、成语手抄报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语接龙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
(1)坏的;
(2)不加选择的;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成语接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字,认识12个二类字。
2.了解8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8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成语接龙
2、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学生汇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板书)
二、认读寓言故事5个。
激发兴趣:
1、刻舟求剑
看图猜成语
找剑的人犯了什么错误?
哪个是他要找的剑。(剑与箭的区别)
2、自相矛盾
为什么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他回答不上来。
看图猜字。
认识矛与盾的字形演变
盾:上面像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
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3、掩耳盗铃
学习掩。看图可以知道掩就是遮盖的意思。扩词。
盗就是偷的意思。理解: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扩词
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自欺欺人”。
4、狐假虎威
你又什么好办法记住虎的字型?
(象形。金文字形像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讽刺的是哪一种人呢?
我们的祖先非常智慧,仅仅四个汉字就能概括表达的寓意,《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成语距今已经有2千年的历史了,成语高度凝炼,流传至今。
5、愚公移山
愚扩词,注意读音
这则故事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总结:这些成语不是真的,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寓言故事,是成语的一种。你知道的这样的成语还有吗?板书(寓言故事)
二、认读历史成语。
1、完璧归赵
讲这个故事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图片怎样的玉)
(负荆请罪)
总结:成语很多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成语?板书(幻灯片上出示补充的成语)
三、认读八字成语。
成语不光有四个字的,说说你们知道的成语还有什么?
我们继续来学习八个字的成语
1.直接出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识记“鹬和蚌”字形理解成语
(形声。从鸟,矞(yù)声。本义:水鸟鹬形声。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小虫和贝类
从虫,丰声。本义:一种软体动物。有的能产珍珠)
(翁扩词)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第三者趁机得到了好处。
2、尝试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字音字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灾祸就在后面。)
四、补充神话传说和民间流传。
同学们还知道那些成语:
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
教师小结:成语,这语林中的奇葩,或源于古代寓言,或取自历史典故,或见神话传说、文章典籍,或出于百姓的口耳相传。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现时生活中经受岁月的考验,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五、复习巩固
1、看图猜成语
2、成语归类
有人物的成语:叶公好龙塞翁失马毛遂自荐
有反义词的成语:七上八下颠倒黑白颠来倒去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狐假虎威马到成功鸡鸣狗盗狗急跳墙鼠目寸光
3.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之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成语,也知道了成语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多多的使用成语,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古代寓言历史典故神话故事
刻舟求剑完璧归赵女娲补天
成语接龙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讲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和成语故事?把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好吗?(学生讲故事)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许多成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
2、说成语:今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成语接龙”(首尾相接)快快开动脑筋,想想你知道那些成语。
(每组10人,到前面说成语,说不上来即被淘汰,看谁取得最后胜利)
3、识字:
1)、出示第一组成语,学生自由读,认识生字。
2)、出示“寸、益、彰”三个字,读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二、三组成语。
5、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
6、讲成语故事。
1)、学生自愿交流。
2)、听了故事后你知道了什么?
7、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找出自己觉得不好的字,教师范写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自己评评,看看有哪些进步。
5)、同桌互评,共同进步。
8、练习:
1)、把成语填完整。
()苗()长()到渠成()井()天取()补短
2)、把你收集到的成语写下来,和同学互换。互相读一读,记一记。
9、课外阅读指导。
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成语接龙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四字故事,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熟能生巧”的含义。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难点: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录音,弓箭和靶子、葫芦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做好铺垫。
1、出示实物或图片,认识弓箭和靶子、铜钱和葫芦。
2、提问:认识它们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干什么用的?
思考:怎样才能不把油倒到铜钱眼外呢?怎样才能把箭射准呢?
(二)感知成语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最后一句不讲),幼儿初步感知。
2、提问:故事中有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3、思考:你认为他们的本领怎样?他们的`本领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三)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1、完整播放故事课件,配以录音。
3、学说:老爷爷对年轻人说了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讲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4、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自身,进一步明白道理。
1、说说:你有什么本领?怎样练出来的?你还知道谁的本领。
2、小结:本领不是一学就会的,只有多学、多练、多动脑才能练就。
(五)了解成语。
“熟能生巧”既是故事也是成语,所以叫它“成语故事”。平日里你们听过的“狐假虎威”也是成语,用几个字就能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成语接龙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理解寓意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启发学生质疑。)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寓言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yú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戳 竽 腮 俸 禄 壁 韵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夸口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围观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3)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达成目标:学习预习及正确书写。)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3、小组交流,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 语 故 事 三 则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成语接龙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布置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
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第一站——对对子游戏
(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
(ABAC)无边无际—— 一心一意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AABC)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遥遥相对
(ABCC)千里迢迢——文质彬彬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
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题目:①写出带有数字“一”的成语。②写出带有数字“三”的成语。③写出带有数字“百”的成语。④写出带有数字“千”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③老师相机点拨。
第三站:动物成语王国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
要求: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题目
①说出带有“鼠”的成语。
③说出带有“马”的成语。
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
④说出带有 ”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③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第四站——趣味成语王国(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
1、投影,巧填人体部位。
出入( )地 焦头烂( )
另( )相看 画龙点( )
一( )了然 扬( )吐气
千钧一( ) 掩( )盗铃
嗤之以( ) 摇( )鼓( )
唇( )相依 调( )学舌
劈头盖( ) 三头六( )
一( )遮天 了如指( )
口蜜( )剑 感人( )腑
铁石心( ) ( )胆相照
集( )成裘 瞠( )结( )
卑躬屈( ) 摩( )接( )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 唇枪舌剑 掌上明珠 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 鼠目寸光 掌上明珠 暴跳如雷 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 怒发冲冠 响彻云霄 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宗教: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②齐读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四、运用——回归生活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匆匆》,想到20天后我们也将分别,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是啊,这六年的时光过得太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时光的飞逝吗?能给同学们写上一段毕业赠言,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及送上最美好祝福,请用上四个成语。(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光阴似箭,白驹过隙……)
五、小结:
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本学期我们就学习了许多,课文中有,每个单元的练习中也罗列了不少。老师让你们回去归类、整理了。谁来介绍一下你通过这堂课的复习,打算怎样来给他们归类?
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当然光积累很多成语还不够,真正有才华的人会恰当使
成语接龙教案 篇10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词语。比如说同学们熟悉的“助人为乐”、“五颜六色”、“拾金不昧”、“守株待兔”、“一望无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词语,它们大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而且形式固定不变,人们把这样一些词语叫做成语。(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有趣的成语》。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1. 学生活动。
⑴ 读书观察,这些成语有趣在哪儿?说一说。
⑵ 对照生字表,勾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学。
⑶ 自由朗读课文。
2.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字、生词。
⑴ 师生齐读课文。
⑵ 检查自学情况: 读词语卡片,读生字卡片。
可抽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建议各学习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读得整齐,读得准确。获胜的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
⑶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
方法: 可请小老师教。
老师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把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 教学“一望无际”的“际”,老师可提问:
⑴ 谁能读准这个汉字的读音?教同学们读三遍。
⑵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呢?
⑶ 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
老师对难点、重点加以强调。
3. 师生共同活动,学习课文。
⑴ 朗读课文。齐读,抽读,开火车读。
⑵ 简单理解一些常用成语的意思,并练习说话。
成语意思的理解方法: 用图示或讲故事(有典故的成语)的形式。
如: 教学“一望无际”,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首先展示图画: 看不到边际的一片田野
老师指图讲解:
⑴ 这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它一直向远处延伸,没有尽头。一望无际就是一眼看不到边,非常辽阔。
⑵ 除了田野一眼望不到边之外,还有什么也是一望无际的?
建议:
“两全其美”、“五彩缤纷”、“六神无主”、“八面玲珑”、“九霄云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几个成语可简单讲解。
“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可用配图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成语的意思。
关于成语意思的理解不求深刻,学生只要大致了解即可,不能理解也不强求,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词条。
4. 课堂游戏。
比一比,看谁说得快。
方法: 老师手持数字卡片(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学生看到一就说一字开头的成语。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接一个进行。哪一组接得最快,所用时间最短,哪一组就取胜。
5.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三、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收集数字开头的成语,告诉小伙伴。
阅读有趣的成语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成语接龙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成语接龙教案 篇1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讲成语故事比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孩子积累成语的兴趣。
2、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竞争的意识,在激烈与友好的比赛中,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有趣、学习的'快乐、学习的重要。
3、活动的开展与拓展,学生灵活应能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活动准备
1.自由组合,全班分成4个小组。
2.组内讲故事,评出2名小组内的讲故事能手,参加全班的比赛。
三、活动过程
1. 自我表现,激发趣味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成语故事,谁来说一说。
(2)你还知道其它的成语故事吗?
(指名说说,表现各自的才华)
2、比赛开始
今天,我们又听说了这么多的成语故事,你们想知道这些故事都讲些什么吗?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友谊比赛,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比较能干,成语故事讲得最好听,让我们大饱耳福。
老师主持
4个小组长评分,选出“讲故事能手”。
3、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愿我们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思与学、积累更多的成语。
成语接龙教案 篇13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地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应用成语,提高.写作水平。
活动准备:
学生:大量积累成语教师:.课件、剪开的图画、奖品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看!哇!是一架时空穿梭机,喜欢吗?这架时空穿梭机可厉害了,我们可以乘着它回到古代去,穿越一条有趣的成语廊。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出发!可以睁开眼睛了。
二、活动安排:
(一)十二生肖选拔赛(10分钟)
师:瞧!那边真热闹,发生什么事呢?噢,原来是动物们正在举行“十二生肖选拔赛”,这个比赛要求动物们讲出含有自己名字的成语,讲得最多的就能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但“龙、虎、马和鼠”都不会说,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适当表扬学生热心助人)
要求:(.课件演示)
(1)开火车说成语,不会的立即坐下,反复进行
(2)时间2分钟
(3)其他小组帮助记分
题目:(1)写出带有“龙”的成语
(2)写出带有“虎”的成语
(3)写出带有“马”的成语
(4)写出带有“鼠”的成语
操作程序:(1)请各组长上讲台领题目,当众读出
(2)开火车说成语
(3)获胜组到黑板摘一颗愿望星
师:(小结)你们有发现带有“龙”的成语多数都是好的方面的,而带有“鼠”的成语都是表示不好的`方面的吗?平时要注意归类学习成语,这样便于记忆。
(二)搭鹊桥(8分钟)
师:那两个不是牛郎和织女吗?他们为什么发愁呢?原来今天是他们相会的日子,但桥是断开的,他们不能团聚,但只要你在空出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组成成语,牛郎和织女就能走过桥了,可是帮他们搭桥的喜鹊被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要求:(1)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一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
(2)全组同学齐读一次
操作程序:(1)同要求
(2)师操作电脑给予肯定
题目:
太阳队:一心一()气风()扬光()有作()富不()至义()善尽()不胜()
月亮队:一手遮()经地()无反()盼自()心壮()同道()久必()秒必()
星星队:一马当()见之()目张()战心()天动()大物()学多()高八()
地球队:一字千()石良()外之()气用()倍功()斤八()全其()中不()
3、师生评议答案
师:你们组能帮到牛郎和织女吗?请小组长汇报答案,正确的给予掌声。错误的其他组纠正。真高兴,牛郎和织女的帮助下终于可以相会了,帮助了别人,心里高兴吗?以后在生活上也要乐于帮助别人。
三、动手做,猜一猜(8分钟)
师:看,这是一些剪开了的图画,你们会拼图吗?
规则:
(1)每组选四个学生进行拼图画,在四分钟内完成,完成的举手,最快的小组可加40分,第二名可加30分,第三名可加20分,第四名可加10分。其余学生讨论是什么成语,如何造句,其中一位跑到讲台,写出成语及句子。
(2)高分的两组可到黑板上摘愿望星
题目:
太阳队:对牛弹琴
月亮队:胸有成竹
星星队:火上加油
地球队:点石成金
小结:(2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回到了古代的成语廊,但是时间流走了再也找不回来,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另外,我们还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课后我们还要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成语接龙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
想了解更多成语接龙教案的资讯,请访问:成语接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