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网 >地图 >心得体会 >

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03 作者:工作汇报网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经历一些事情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此时我们可以准备写一篇详细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工作汇报网制作这份“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时考虑了您的喜好和口味,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1

gsI8.Com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从而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加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以及更多地投入生态环境治理。从而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五个目标,都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及政策落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实,这个战略才能够落地生根,给农民带来利益、福祉,能让农村的面貌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2

在百色干部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凌经球教授所作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讲座后,感触很深,作为从传统古村落高田镇朗梓村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每当回到家乡,总是在想,若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得到开发,一是传统文化会得到保护和传承;

二是村民能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享受到红利。乡村振兴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能感受得到的满满幸福感。

党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传统古村落的振兴,就要在产业的发展中,找到适合的产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明确发展的方向,从而激活乡村振兴发展中乡土文化;的活力。

一、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以文化为载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挖掘乡土文化,对于具有三百多年明清古建筑的朗梓村而言,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丰富和提升传统古村落农耕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乡土文化的振兴,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乡土文化是该村几百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厚重而深沉正是朗梓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所立足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转变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就应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进外面的资本,克服动不动就喊“狼来了”的狭隘思想,只有先进的理念和雄厚的资金运作,才能让朗梓古民居这深藏的闺秀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传统旅游产业文化村落,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推动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促进生态宜居乡村的良性发展。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振兴,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广大的农村居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农耕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域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并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然而,推动乡村振兴,把发展壮大农村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助推古村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形成开发中保护与保护中开发的良性循环,构建集旅游、生态、文化、休闲一体化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群众明白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村民,政府及职能部门做好引导村民思想,向外推介和宣传各村的旅游文化资源,从而吸引外资。

二是乡村振兴的内容要有系统性,传统古村落的开发建设本身就是生活、生态、生产、规划、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站位高,品味高,眼光远,谋全局,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建筑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做到相得益彰。

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传统古村落的人文、社会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的福祉。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3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4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5

为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应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政治生态和纪律保障。笔者结合当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部署,谈谈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履职的认识。

一、持续强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对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党委(党组)和纪委监委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州、县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确保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对标对表抓好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

(二)追责与容错并重,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担当履职。精准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中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线索,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教育、精准监督、精准处置,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处藏身,同时充分运用党员干部担当履责容错纠错办法,对符合容错纠错情形的,及时启动容错纠错程序,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二、大力整治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及省、州贯彻落实的相关实施意见,综合分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各部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督促各级党委(党组)把查摆乡村振兴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巡察监督、谈心谈话、干部考察、述责述廉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强化日常监督,对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搞形式、走过场、敷衍应付等问题,严肃纠正批评,严肃追责问责。对查处的违纪和职务违法问题,要求在检查认识材料中专门列举和剖析自身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此警醒自身、教育他人。坚持把纪检监察机关职责摆进去,把纪检监察干部自己摆进去,带头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资金“防渗墙”建设

(一)开展县委对村(居)延伸巡察工作,着力发现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按照“一村一方案、一村一报告”的原则,利用3—10天不等的时间,通过“蹲点式”“机动式”“点穴式”等方式开展对村(居)延伸巡察。同时,简化巡察进驻见面沟通、动员部署、情况汇报、问题反馈等流程,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容易接受的方法、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巡察工作。突出“短平快”的特点,重点聚焦乡村振兴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发现在群众身边的扶贫领域腐败、扶贫领域作风、涉黑涉恶“保护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从严整治基层干部落实党和国家政策不到位、处事不公、履职不力、欺压群众、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行为。

(二)开展党员干部及亲属涉权事项监督工作试点,严防严处基层公职人员优亲厚友、以权谋私。针对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中的党员和公职人员,村(居)民委员会党员干部的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双方父母、双方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和子女申报享受非普惠制惠民政策资金及产业扶持资金,参与竞标和承建承接与其岗位职责或职务影响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项目等事项开展整治工作。防止党员干部利用职权之便或职务影响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确保非普惠政策资金公平享受、工程项目公正发包,推动权力监督向基层延伸、向干部亲属拓展。

(三)深化落实村务公开报备、民生资金监督、纪律作风巡访“三项制度”,筑牢“监督网”,擦亮“监督探头”。紧盯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积极探索基层监督方式方法,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报备制度、民生资金监督台帐制度及巡访制度,有效破解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愿监督等问题,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明确乡(镇)纪委对各村(社区)委会每月上报备案核查的村(社区)务公开内容、时间、地点等情况实行台帐管理,定期对村务公开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问题,对不按规定落实工作的严肃追究责任。围绕扶贫、救灾救助、涉农补贴类、涉农项目类等4类资金进行台账监督,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按照每月巡访不少于20户、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每星期不少于10户的要求,进村入户向党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了解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情况,对巡访发现的问题线索,列出清单,建立台账,交乡(镇)纪委统一处置。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6

贫困地区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自上而下的重点工作,更是表明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正因如此,才要更加小心,莫让“扶贫”误入“精神贫困”的歧途。

国家的惠民政策如今不免造就了不少“傲娇”的“穷人”。一直以来各级有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都将目光聚焦在困难群众身上,一直在寻找扶贫干部们的工作问题,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队伍中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存在不合乎规定的地方,正如母亲宠溺孩子一样,对贫困者过多的

“溺爱”促成的是他们的恃宠而骄。部分地区的贫困户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的现象难以根除。

“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

“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是穷人我怕谁”的扬言更是让扶贫工作难以推进,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在坐等扶持,符合脱贫条件的拒绝脱贫,这无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人们相互比穷,相互撕咬,扶贫工作举步维艰,到底该如何扶贫,究竟该如何脱贫。

“精神贫困”是最突出的根源。面对当前的困境,最应该做的就是从思想根源上斩断“穷根”,不仅要为贫困群众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更要厚植贫困地区精神文化沃土,精准对接贫困群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结合下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攻坚战。当然基层干部转变思想,躬下身子“真扶贫”是改变贫困群众思想的第一步。让人民群众相信我们的干部,当然必须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百姓无可攀比,让他们意识到“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的真谛。通过产业扶贫手段激发内生动力,是告别贫困的根本性措施。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对接“真需求”,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才能避免贫困群众等待观望。

脱贫是双方共同完成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一劳永逸,用自己先天的弱点来等待别人的“救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我的潜能是无限的,也没有人可以肆意“截留”“

挥霍”别人的权利,彼此尊重、奋斗才能拥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器,切莫让“扶贫”陷入“精神贫困”的境地。

2023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篇7

三寸风景三寸光心存理想不迷茫

我发现世界并不仅仅只有眼里的那三寸风景,在更多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更多我没见过的东西。在这里有很多会发光的人,他们坚韧向上的力量、从心底流露出的勤劳善良,感染着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心存理想,就像带队的李老师说的一样,用信念和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为家乡、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获得内心的充盈与成长。

这短暂而又充实的调研,我认为对于我们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价值引导作用。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自身感悟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调研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社会实践是我们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从而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用实践夯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以前从未参加过如此大规模且规范的调研活动,最初参加这个调研活动只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寒假生活以及体验一下真正的调研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到最后不仅收获到了这些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方面,更重要的是领悟到自己以后该如何增强实力去帮助那些弱小的人,自己能否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哪怕在微小之处尽些许绵薄之力。珍惜当下幸福,不断奋斗前行,或许改变不了残酷的现实,但是通过做好自己,不忘初心,对世间保持一颗赤忱之心,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或许会消去世界一些黯淡吧!

本文来源:http://www.gsi8.com/xindetihui/9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