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网 >地图 >心得体会 >

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时间:2023-05-03 作者:工作汇报网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8篇。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1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记载了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一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开展全球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国际交流思想,不断满足世界各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

推动构建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马克思曾预言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经济的本质属性特征,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是不可逆的时代规律。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成为一张巨大的经济网,形成覆盖全球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供应链、产销链、资金链、贸易链、信用链、物流链。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促进建立一个对话、谈判和消除差异的安全社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段战争的历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战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可以测试的事实。邓小平同志基于对美苏霸权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考虑,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从根本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是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对国际形势的长期预测。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尽管当地地区仍存在战争和冲突,

      制止战争和冲突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为了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全,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对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远大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政治的基点就是阶级属性,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划分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阵营,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过了充分的实践证明,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可以超越国家政治属性来谋求世界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了保证世界形势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推动构建超越隔阂、文明互鉴的文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为了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长远发展,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造丰富的文化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当前世界文化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WWW.GSI8.coM

      推动构建环境友好、合作应对的生态共同体。随着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张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矛盾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追求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环境的承载空间逐步压缩到了极致,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年凸显。为了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创造自然生态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基于当前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号召世界各国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2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内涵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普遍联系中,更体现在“青山一道,共担风雨”的团结合作中。世界各国只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抗疫,全球疫情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疫情在多国多点发生,形势令人担忧。国际社会应当加紧行动起来,有效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疫情发生后,中国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各方的关切与声音,努力开展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在疫情防控工作有所好转时,党和政府准确把握国内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审时度势,确定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的目标任务。在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各区各级企业的精准复工复产,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此次疫情中所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以及中国精神,为凝聚全球抗疫合力提供了经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此评价道:“中国采取的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尽管付出很大代价,但为世界争取了时间。”

疫情当前,中国援他国之所急,助他国之所需,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回顾我国这段时间艰辛的战疫历程,应当看到,除我们自身众志成城的战疫行动外,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对我们的帮助也同等重要。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向来都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美德。当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后,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着对各国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主动向国际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提供物资援助。截至目前,我国已向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援助,共发布了7版源于中国、面向世界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并翻译成多国语言同世界分享。此外,我国还积极向需要援助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主动向国际社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物资援助……从疫情之初的主动通报疫情、分享病毒信息,到抗疫过程中的及时公布诊疗方案、分享抗疫经验,再从后来的技术交流、团队合作,到现在的物资援助、派遣医疗专家团队等,一系列无私的作为无不展现出大国情怀和大国担当。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疫情终将过去,但疫情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教训却永远无法抹去。一个个触动心弦、直击要害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逃避而必须直面回答的实在话题。生命个体如何对待生命健康问题?世界各国如何携手共同应对安全问题?人类如何解决未来数不清的问题并能够有效创造未来?在这里,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不是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成为关乎安全、命运和未来的实践主题。当疫情肆虐一国蔓延至世界全球多国时,当危险不分人种、不分地域、不分国籍扑面而来时,当一切美好、平静、安逸的生活被击得粉碎时,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做到淡定从容、置身事外。正在蔓延的疫情已经明证,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不仅能够增进共识、消除壁垒、加强合作,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自身,同时能够获得广泛支持和帮助,克服自身不足,降低自身风险。疫情事实深刻证明,关于人类命运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必然的实践问题。摆在世界各国人民、各国政府面前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团结合作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开展更有效的团结合作,打造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在重大灾难面前,人类是被动无助的;但在未来时空里,人类将是有所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因灾难和考验愈加心意相通,也将因人类的美好追求和携手努力愈加灿烂辉煌。坚信在共同使命的感召下,我们将同心书写人类命运新篇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内涵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普遍联系中,更体现在“青山一道,共担风雨”的团结合作中。世界各国只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积极肩负时代使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未来发展进步而为之努力。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中,也体现在中外社会治理水平的强烈对比中,是理论层面的精辟概括,更是实践层面的生动注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类命运也是一体的。我不是孤立的我,人也不是孤立的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每一个国家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全球供应链是一副多米罗骨牌,任何一块倒掉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个世界的供应链网络,因为疫情遭到破坏的话,这个世界的危险程度就会增加。

世界变得越来越撕裂,没有国家能从一个撕裂的世界中受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对国外疫情幸灾乐祸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文明,就是从互相帮助开始的。我们和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4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对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点主张”切中要害,赋予这一时代命题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商量。

一要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安全问题是双向的、联动的,各国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树立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要承担安全治理的主体责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要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

四要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各方应该坚定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谋求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安全之路。

“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进程中,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的贡献。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并倡导国际执法合作和全球安全治理。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5

疫情无情人有情。不少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缺少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中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多国对此表示感谢。

非洲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中国援助18个非洲国家的抗疫物资6日运抵非洲,包括呼吸机、N95口罩、防护服、手套等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品;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向54个非洲国家捐赠的大量医疗物资近日也陆续抵达非洲。非洲联盟表示,这些医疗物资将极大增强非洲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

同样收到中国物资援助的还有中东地区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伊朗。伊朗卫生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阿萨迪拉里表示,当前伊方抗击疫情已进入关键时期,中方此时给予援助十分重要,有效缓解伊面临的物资短缺等困难。

据悉,中国已向12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充分开展国际合作,向法国等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大国担当。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xx年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中国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共赢合作观和可持续安全观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实际关乎着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根基,关乎着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协同引擎。要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和平发展之道,培育壮大多样化融合新业态,扩大综合应用范围,带动扶贫、环保、旅游、农业、就业等业务体系紧密合作、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贸区试点、领军企业、科研院校等主体创新联动优势,站稳开放创新改革主阵地,抢抓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窗口期,实现速度和效率的双提升。解决全球性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已成为经济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勇立潮头的规定动作,以及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中危中有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的回信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维护人类健康福祉,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疫情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外,需要各国同心协力、携手抗疫。当前情况下,构建“防疫命运共同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好阐释。“防疫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国际社会的“利益与共、安危相系”。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的危局面前,各国应通力合作、互通有无、守望相助,共同阻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然而,由于传染病造成的恐慌,一些国家对中国存在一定误解。例如少数国家存在过度反应,极右翼的“种族主义者”乘机兴风作浪、幸灾乐祸,甚至大搞针对中国人的“歧视”,还有一些国家借疫情重拾“文明冲突”论调,对中国抗疫举措和发展模式说三道四。面对这些不友好的声音,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大受害者,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坚持大国担当,采取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中国在全面有力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在积极主动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目前,中国已经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了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与世卫组织、东盟、欧盟、亚太经合组织、非盟、加共体、上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老挝等相关国家通过专家研讨和远程会议等多种方式开展了20多次技术交流,及时分享了中国有关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等防控经验和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抗疫成就也作出了积极肯定评价。世卫组织牵头多国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到我国的实地考察、与我方的沟通合作,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对中国抗疫进行了积极公正评价。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用创纪录的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我们看到中国采取了扎扎实实的防控行动,减缓了疫情扩散速度。事实自己会发声。”谭德塞强调全球防疫的关键是阻断传染链。“现在需要的不是恐惧和谣言,而是理性和团结。”

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 篇8

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共同战争疫情行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佳诠释。作为党员干部,通过反复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一书,特别是最后一篇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到五坚持五建的内涵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和路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深刻理解、理解、把握和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者和领导者。接下来,我将从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经验。

第一,在政治方面,明确了这一创新成果的战略愿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强调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其作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成果和哲学理论,成为新时期国内外重要的战略愿景。其中,国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现代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建设更高版本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超越了西方崇尚强大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可以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与联合国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化到内心深处,将责任、双赢合作、相互尊重、宽容等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从经济方面,坚定了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本国发展是对世界的贡献,实现本国安全稳定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反观世界,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势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因此,我国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不断推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新的动力。

三是从文化方面,理清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实践,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契合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是基本原则,包容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合作与共赢是核心,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刻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接续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同时,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发展。

四是从生态方面,增强了保护美好地球家园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我国生态文明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一个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与灾难都可能影响周边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度外。新冠病毒,就是前所未见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健康危机,是一次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我国在做好国内防控、化解危机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和赞誉。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做到绿色、低碳、环保,而且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应对生态危机的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逐步构筑全球治理生态体系。

五是从安全方面,拓展了防范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和平与发展,首先要维护安全稳定;没有安全稳定,就谈不上和平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为世界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新型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难解,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四点主张”,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路。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大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传动性风险,紧密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排查潜在风险,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在谋求我国自身安全时兼顾他国安全,用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本文来源:http://www.gsi8.com/xindetihui/9258.html